秋冬季节,低温、低湿度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毒的生存和传播。随着天气变冷,人们倾向于待在室内,人群密集和不良的通风条件增加了病毒在封闭环境中传播的机会。因此,秋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那么,秋冬季节有哪些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呢?对应的疫苗接种手段又有哪些?
一、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为“流感”) 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对人类健康危害严重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具有发病率高、传播快、人群普遍易感的特点。
流感疫苗安全、有效,接种疫苗是预防流感、降低流感相关重症和死亡负担的最有效手段。但由于每年流感流行毒株可能发生变化,流感疫苗成分会根据当年流行的毒株进行相应调整,且既往接种疫苗产生的保护性抗体一般可持续6~8个月,之后保护效力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弱,因此需要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才可以持续获得免疫力。
原则上,6月龄及以上所有愿意接种疫苗且无接种禁忌的人都可以接种流感疫苗,接种剂次与接种者年龄及接种疫苗类型有关。为了在流感高发季节前获得保护,大家应当在当年流感疫苗上市后尽快接种,最好在10月底前完成接种。如果在10月底前未接种,整个流行季节都可以接种。在同一个流感流行季节,已经完成流感疫苗接种的人不需要重复接种。
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为“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有明显季节性特点,冬春季高发,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病死率高,危险性大,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传染病。
流脑的主要传播形式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各年龄组人群均有流脑病例报告。该病以<15岁的儿童青少年发病为主,占病例总数的60%以上;<5岁儿童的发病率最高,且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流脑为疫苗可预防性疾病。目前国家免费流脑疫苗接种程序为6月龄和9月龄婴儿接种流脑A群多糖疫苗,3周岁和6周岁幼儿接种流脑A+C群多糖疫苗。如未接种流脑疫苗或未完成规定剂次,可前往当地预防接种门诊,由医务人员根据补种者的年龄进行补种。
接种疫苗后少部分人会出现接种部位的局部反应,包括红肿痛等,一般1~2天后会自行消失;少部分人接种后会有发热;个别人接种后会发生较严重的过敏反应,可表现为呼吸困难、气喘、面色苍白、乏力、心跳加快或眩晕,但此种情况非常罕见。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时应立刻就医,并与疫苗接种单位联系。
三、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4~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亦可见于成人,好发于冬春季,在学校、幼儿园等儿童集中的地方易暴发流行。
该病由腮腺炎病毒引起,人是腮腺炎病毒唯一的宿主,主要传染源是早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飞沫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 。孕妇感染腮腺炎病毒后,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导致胎儿畸形或死亡,流产发生率也增加。人群普遍容易“中招”,其易感性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病愈后可以获得持久免疫力。
该病是急性自限性呼吸道传染病,预后一般良好,但也有部分病例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腮最有效的方法,目前预防疫苗是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联疫苗(即麻腮风疫苗)。儿童在8月龄、18月龄各接种1剂次,可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另外注意室内通风、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也可有效预防流腮的发生。
四、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易引起暴发流行,属于乙类传染病。
人是麻疹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麻疹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分泌物而传播。该病全年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为主。人群对麻疹病毒普遍易感,自然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暴露麻疹病毒后的显性感染率为 90%以上。
预防麻疹的关键措施是易感者主动接种麻疹疫苗。自2020 年6月起,我国在全国范围内使用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联疫苗(即麻腮风疫苗)进行儿童常规免疫。共接种2剂次,8月龄、18月龄婴儿各接种1剂次。
秋季气温变化较大,注意保暖、勤洗手、做好个人卫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免疫力、远离病原体,而及时接种疫苗则是自己和家人远离传染性疾病、安稳过秋天的最佳帮手。
本文内容来自网络,只作健康科普如有侵权联系删除